共 1 篇文章

标签:Python数据库ID混淆技巧,保护敏感信息! (python数据库id混淆)

Python数据库ID混淆技巧,保护敏感信息! (python数据库id混淆)

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数据隐私问题日益凸显。为了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,开发人员需要采取措施来保证其数据的安全性。在许多应用程序中,数据库的ID是被公开的,并且经常被恶意攻击者用于收集敏感数据。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,Python数据库ID混淆技巧成为了保护数据安全的重要手段。 什么是Python数据库ID混淆技巧? Python数据库ID混淆技巧是基于混淆算法的一种技术,在保证数据库性能的情况下,改变数据库ID的值,以达到防止恶意攻击者获取敏感信息的目的。混淆算法是一种数据加密技术,将数据转换为一种算法结果,使得其难以被解密。 Python数据库ID混淆技巧的原理 Python数据库ID混淆技巧的原理是,通过将数据库的ID转换为另一个值,以保护敏感信息不被公开。例如,可以使用混淆算法将数据库ID转换为另一个值,如哈希值,可以随机生成一个新的ID,或者将ID加上一个随机的数值,以产生一个新的ID。 使用Python混淆算法的优点 使用Python混淆算法可以极大地提高数据库的安全性。混淆算法可以有效地保护数据库ID不被公开,从而防止攻击者恶意获取数据库中的敏感数据。另外,Python混淆算法可以被编写成插件的形式,方便地集成到现有的应用程序中。 如何使用Python混淆算法 要使用Python混淆算法,需要先编写一个混淆算法的代码。可以使用Python库中的哈希函数、加解密算法、随机数生成算法等。在生成新的ID时,需要注意保证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的合理性,避免出现性能问题。 在应用程序中使用Python混淆算法,需要对现有的数据库ID进行转换,以供应用程序使用。将混淆算法的代码集成到应用程序中,可以在ID被查询时自动进行转换,保证数据的安全性。 Python数据库ID混淆技巧的应用 Python数据库ID混淆技巧可以用于任何需要保护敏感信息的应用程序中。例如,在金融、医疗、保险、电子商务等领域,用户的个人信息需要得到严格的保护,使用Python混淆算法可以有效地防止攻击者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,在保证用户隐私的同时,提高应用程序的安全性。 随着数据隐私问题的日益凸显,Python数据库ID混淆技巧成为了保护敏感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。通过使用混淆算法,可以有效地保护数据库ID不被公开,防止攻击者恶意获取敏感信息,并提高应用程序的安全性。在使用Python混淆算法时,需要考虑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的合理性,以保证应用程序的性能。Python数据库ID混淆技巧可以用于任何需要保护敏感信息的应用程序中,成为数据安全的重要保障。 相关问题拓展阅读: 如何用 Python 实现一个图数据库(Graph Database)? 如何用 Python 实现一个图数据库(Graph Database)? 本文章是 重写 500 Lines or Less 系列的其中一篇,目标是重写 500 Lines or Less 系列的原有项目:Dagoba: an in-memory graph database。 Dagoba 是作者设计用来展示如何从零开始自己实现一个图数据库( Graph Database )。该名字似乎来源于作者喜欢的一个乐队,另一个原因是它的前缀 DAG 也正好是有向无环图 ( Directed Acyclic Graph ) 的缩写。本文也沿用了该名称。 图是一种常见的数据结构,它将信息描述为若干独立的节点( vertex ,为了和下文的边更加对称,本文中称为 node ),以及把节点关联起来的边( edge )。我们熟悉的链表以及多种树结构可以看作是符合特定规则的图。图在路径选择、推荐算法以及神经网络等方面都是重要的核心数据结构。 既然图的用途如此广泛,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存储它。如果在传统的关系数据库中存储图,很自然的做法就是为节点和边各自创建一张表,并用外键把它们关联起来。这样的话,要查找某人所有的子女,就可以写下类似下面的查询: 还好,不算太复杂。但是如果要查找孙辈呢?那恐怕就要使用子查询或者 CTE(Common Table Expression) 等特殊构造了。再往下想,曾孙辈又该怎么查询?孙媳妇呢? 这样我们会意识到,SQL 作为查询语言,它只是对二维数据表这种结构而设计的,用它去查询图的话非常笨拙,很快会变得极其复杂,也难以扩展。针对图而言,我们希望有一种更为自然和直观的查询语法,类似这样: 为了高效地存储和查询图这种数据结构,图数据库( Graph Database )应运而生。因为和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存在极大的差异,所以它属于新型数据库也就是 NoSql 的一个分支(其他分支包括文档数据库、列数据库等)。图数据库的主要代表包括 Neo4J 等。本文介绍的 Dagoba 则是具备图数据库核心功能、主要用于教学和演示的一个简单的图数据库。 原文代码是使用 JavaScript 编写的,在定义调用接口时大量使用了原型( prototype )这种特有的语言构造。对于其他主流语言的用户来说,原型的用法多少显得有些别扭和不自然。 考虑到本系列其他数据库示例大多是用 Python 实现的,本文也按照传统,用 Python 重写了原文的代码。同样延续之前的惯例,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程序是如何逐步完善的,我们用迭代式的方法完成程序的各个组成部分。 原文在 500lines 系列的 Github 仓库中只包含了实现代码,并未包含测试。按照代码注释说明,测试程序位于作者的另一个代码库中,不过和 500lines 版本的实现似乎略有不同。 本文实现的代码参考了原作者的测试内容,但跳过了北欧神话这个例子——我承认确实不熟悉这些神祇之间的亲缘关系,相信中文背景的读者们多数也未必了解,虽然作者很喜欢这个例子,想了想还是不要徒增困惑吧。因此本文在编写测试用例时只参考了原文关于家族亲属的例子,放弃了神话相关的部分,尽管会减少一些趣味性,相信对于入门级的代码来说这样也够用了。 本文实现程序位于代码库的 dagoba 目录下。按照本系列程序的同意规则,要想直接执行各个已完成的步骤,读者可以在根目录下的 main.py 找到相应的代码位置,取消注释并运行即可。 本程序的所有步骤只需要 Python3 ,测试则使用内置的 unittest , 不需要额外的第三方库。原则上 Python3.6 以上版本应该都可运行,但我只在 Python3.8.3 环境下完整测试过。 本文实现的程序从最简单的案例开始,通过每个步骤逐步扩展,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程序。这些步骤包括: 接下来依次介绍各个步骤。 回想一下,图数据库就是一些点( node )和边( edge )的。现在我们要做出的一个重大决策是如何对节点/边进行建模。对于边来说,必须指定它的关联关系,也就是从哪个节点指向哪个节点。大多数情况下边是有方向的——父子关系不指明方向可是要乱套的! 考虑到扩展性及通用性问题,我们可以把数据保存为字典( dict ),这样可以方便地添加用户需要的任何数据。某些数据是为数据库内部管理而保留的,为了明确区分,可以这样约定:以下划线开头的特殊字段由数据库内部维护,类似于私有成员,用户不应该自己去修改它们。这也是 Python...

技术分享